互联网巨头黄金时代结束:反垄断如何搅黄了互联网的烧钱生意?
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在美股又迎来了一波大跌。新的财报季,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表现都差强人意。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甚至都出现了净利润下滑,营收增速减慢。而京东则亏损了28亿。连如日中天的字节跳动都传出了国内广告收入停止增长的消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结束。
一、互联网巨头营收增速、利润双下滑
1、阿里巴巴实际营收只增长了16%,净利润下降39%
阿里巴巴2021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经营利润为150.06 亿元,同比增长10%。
看起来似乎数据还说得过去,不过阿里巴巴本季度净利润只有33.77亿元。而按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85.24 亿元,同比下降了39%。
考虑到本季度阿里巴巴合并了高鑫零售收入,实际营收只同比增长了16%,到1804.38 亿元。
阿里巴巴利润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对淘特、本地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平台及Lazada等,投入同比增加了125.75 亿元。
淘特是阿里巴巴应对拼多多挑战的主要手段。淘特第三季度新增活跃用户5000万,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2.4亿。2021年以来,淘特连续三个季度用户均增长超过4000万。

2、腾讯收入增长13%,净利润减少2%
腾讯第三季度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人民币318亿元,同比减少2%。
第三季度,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30%;社交网络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7%;网络广告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5%。
第三季度腾讯在本土市场的游戏收入为336亿元,同比增长5%。在国际游戏市场的收入为113亿元,同比增长20%。
未成年人在腾讯本土市场中的游戏占比已经降到0.7%。而在去年9月份,这一数据还是6.4%,下降非常明显。在监管政策更加严格后,腾讯在本土游戏市场的营收增速已经大幅下降,甚至低于其在国际游戏市场中的营收增速。
3、京东亏损28亿,经营利润下滑40.9%
京东第三季度营收2187亿元,但净亏损达到了28亿元,而2020年同期为盈利76亿元。
京东第三季度营收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净商品销售收入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22.9%;净服务收入为327亿元,同比增长43.3%。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为167.7亿元,同比增长34.3%。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为159亿元,同比增长53.1%。
京东的营收增速远高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这可能是这两天其他互联网公司股价下跌,京东反而上涨的原因。不过相对于今年前两个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也已经下滑了。要知道京东第一季度营收增长38.97%,第二季度营收增长26.32%,第三季度只有25.5%了。
京东今年前三个季度营收都在2000亿以上,但三季度营业成本和营销成本增长较多。本季度京东营业成本为1876亿元,同比增加了27.3%,营销开支也由去年第三季度的55亿元增加42.3%至78亿元。
第三季度京东经营利润为26亿元,同比下滑40.9%,净亏损额达到了28亿元。京东的亏损来自于股权投资损失19亿元,以及京东物流和新业务的投入加大。

4、字节跳动广告收入停止增长,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增长放缓
11月18日,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召开全员大会,会议披露,在过去半年,字节跳动国内广告收入增长停止,这是字节跳动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据说抖音的收入已经停止增长,今日头条甚至处于亏损的边缘,而且抖音和今日头条的日活用户数都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
百度第三季度营收 31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3%。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 50.9 亿元,同比下滑了 27%,这主要是因为投资快手的账面损益调整。
从具体业务层面来看,百度核心的收入为 247 亿元,同比增长 15%,其中在线营销收入为 195 亿元,同比增长 6%,相较于上一季度 18% 的增长来说,增速也出现放缓。
百度广告收入疲软主要是受限于外部环境。三季度旅游行业广告减少,游戏、教育行业表现不佳等原因,对百度的广告收入带来了冲击。
二、反垄断搅黄了互联网巨头的烧钱生意
互联网巨头们的营收、利润下滑虽然也和此起彼伏的疫情有关,但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动,反垄断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了每一家互联网巨头。
早在去年,人民日报就曾发文“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而这一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在国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罚款182.28亿元,对美团在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罚款34.42亿元。其他互联网巨头也都面临着反垄断的调查。市场监管总局也叫停了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合并。

2021年11月18日上午,国家反垄断局也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自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所承担的反垄断执法工作统一归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后,我国反垄断体制机制的又一重大改革和突破。
反垄断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更加深远。
首先,反垄断限制了互联网巨头的收入增长。
很明显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营收增长速度都有所放慢。营收增长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内生增长,自身原有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另一种是外生增长,通过外部并购来扩大规模。
内生增长方面。互联网巨头原有业务的规模受益于之前的垄断地位和垄断行为,随着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监管的加强,原有的部分受益于垄断行为的收入会进行收缩,甚至可能会被互联网巨头放弃。
外生增长方面。在反垄断压力下,外部并购成为市场监管总局和反垄断局的重点监管对象。互联网巨头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无约束地进行外部并购。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就禁止了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合并,并对43起未依法申报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处罚,这些案件中绝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巨头对其他企业的并购。
其次,反垄断限制了互联网巨头的利润增长。
在反垄断压力下,互联网巨头不太敢赚太多钱了。即便有高额利润,也可能会考虑在财务报表上先隐藏起来。因为利润率过高就必然意味着存在垄断定价。
一个行业利润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意味着存在垄断行为或者行业缺乏竞争。如果是因为行业缺乏竞争,必然会导致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逐步降低行业利润率。
而以往互联网巨头能够利用平台垄断地位要求商家和消费者二选一,最大程度打压对手,维持自己的高利润率。在反垄断压力下,互联网巨头们就没法保持高利润率。长期来看,互联网巨头的利润率也会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第三,反垄断搅黄了互联网巨头的烧钱生意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奇迹与烧钱模式高度相关。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所以风险投资也愿意烧钱帮助互联网企业去占领市场。只要能成为最后获胜者,获得垄断地位,前面烧掉多少钱,都能赚回来。
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滴滴也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也使得中国互联网巨头能与美国互联网巨头相提并论。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巨头都是赢家通吃,逐步成为巨无霸企业。而在中美以外,其他国家并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但随着互联网巨头实力越来越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扩张,中美两国都开始加强了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约束。中国开始严格监管互联网巨头,美国也动不动让苹果、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四大科技巨头CEO前去国会接受质询。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风险投资的烧钱模式确实助推了互联网的发展。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现在烧钱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尤其过去几年,在打车软件、共享单车、社区团购领域出现的市场乱象,已经让人们开始抵触和反对资本的无序扩张。
风险投资在互联网领域之所以愿意烧钱、敢于烧钱,无非也是冲着垄断去的。反垄断的深入人心,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烧钱生意的结束。
第四,反垄断倒逼互联网巨头向科技创新要发展。
掌握天量用户数据,控制网络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仍然做的是最赚钱的生意。互联网巨头们账面上也还躺着动辄几百上千亿的资金。不让惦记白菜、水果的流量,互联网巨头们也就只能向科技创新要发展了。
好在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也已经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动驾驶上加大了投入,而元宇宙的兴起也提升了互联网企业的想象空间。期待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可以变身为科技巨头,用科技创新来为自己打开未来的无限可能。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
充邈018:强烈呼吁关闭或重税网商,偷税漏税假货横行,否则将是祸国殃民!!!
赵赵围脖:这个是要看市场的需求,互联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市场自然要选择淘汰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