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旧世界 统合新技术,“元宇宙”概念却难短期受益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元宇宙”
元宇宙不等于“虚拟世界”和电子游戏。目前“元宇宙”已有211个相关商标,其中单2021年申请注册的就有193个商标,国际分类涵盖办公用品、医药、家具、金融物管、材料加工和广告销售等,大部分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每一轮热炒都缺乏实际的场景,但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又特别希望通过创造新名词来标榜自己与旧世界的完全割裂。
近几个月,“元宇宙”大火,资本纷纷入局对市场进行布局,也吸引了科技巨头扎堆布局。不过,“元宇宙”是否能带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方式,还需要时间验证。也有业内分析称,目前“元宇宙”仍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投资者还需要仔细分辨。
“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是29年前就存在的科幻概念。这一词汇最早出自于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作品《雪崩》——在小说中,人类化身数字化形态置于虚拟三维空间中,即作者所称的“元宇宙”(Metaverse)。
那么,“元宇宙”究竟是什么?

“元宇宙”是一个极具概括性和总结性的简易词,它“似乎涵盖了所有”,其中不仅蕴含着人类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科技社会的想象,又融合了当下诸多热门技术、产业。在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今年7月推出的《元宇宙通证》一书中,“元宇宙”的支撑技术主要有六大类,包括网络及运营、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
《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社交、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且允许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报告认为,“元宇宙”是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密切融合、互动、交织。其虚拟经济系统、社交系统需要与现实世界连通。
其发展将经历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融生三大阶段。用户可用一个身份在各项服务间通行,以统一化身进行社交、消费、娱乐、工作。针对网络监管需要,可以“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方式进行身份认证。
但是,“元宇宙”不等于“虚拟世界”和电子游戏。
报告认为,与以往“虚拟世界”概念相比,“元宇宙”中的虚拟世界不是与现实平行、可替代现实的独立王国,而是与现实生活交织,形成无数新型场景。在虚实间,人类社会的意义、价值、信息、权力、情感、关系来回流动。
它也不是电子游戏,与电子游戏中用户对游戏内容的被动消费相比,它鼓励用户自行生产内容。与许多电子游戏设置的成瘾机制相比,它主张开放世界的自由探索,与电子游戏提供逃避现实相比,它是与现实联通的世界。
“元宇宙”热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们初步尝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VR头盔——在视觉上努力实现漫游;通过物理按键来实现交互——在触觉上依赖遥控按钮。
报告认为,“元宇宙”概念爆火有技术、资本、用户三方面原因。十余年来,AI、VR、AR、5G、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长足发展,但尚未出现结合这些技术的消费级产品理念。“元宇宙”则是对系列新兴技术的统摄性产品化想象,可统合诸多新兴技术,将其导向可落地的产品形态。
亿万富翁们的“竞技场”
作为科技圈和资本圈竞相追逐的热点,科技巨头们都想在“元宇宙”领域分得一杯羹。
招商证券研报称,当前,英伟达、脸书、谷歌、腾讯纷纷向“元宇宙”进军。据IDC预测,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达54%。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虚拟现实“元宇宙”相关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元宇宙”最主要的硬件承载设备VR头显也迎来了行业发展机遇。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的VR头显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了52%,五年内全球VR设备出货量的年均增速有望超过40%。
今年7月,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公布了他的“元宇宙”愿景。扎克伯格说,“在未来,如果听到某家公司在开发自己的“元宇宙”,就相当于现在你听到某家公司在开发自己的互联网一样可笑。”并表示已经和微软在内的多个公司成立了XR联盟,致力于促进产业发展及标准的制定。但技术层面的共享,并不意味着产品层面的联通。
Facebook对AR和VR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因为它们为公司提供了控制下一代互联网硬件接口的可能性。如果他们最终成功,Facebook将不再受苹果和谷歌对其应用商店强加规则的控制。近日,Facebook更是宣布将会在欧盟创造1万个职位,以打造“元宇宙”数字世界。
除了Facebook,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目前正在开发的VR和AR技术也与“元宇宙”息息相关。今年6月,风险投资家Matthew Ball联合推出了一款基金产品,以便于人们在“元宇宙”领域进行投资。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此前也表示,其公司正在构建“企业‘元宇宙’”。
国内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也都试图打造各自的“元宇宙”。
目前“元宇宙”已有211个相关商标,其中单2021年申请注册的就有193个商标,国际分类涵盖办公用品、医药、家具、金融物管、材料加工和广告销售等,大部分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其中,2019年5月,腾讯就宣布与全球领先的游戏UGC平台Roblox合作成立中国公司,代理Roblox中国版——“罗布乐思”。2020年2月,Roblox完成1.5亿美元的G轮融资,腾讯也参与其中。
前不久,VR创业公司Pico(小鸟看看)发出全员信,信中提到,字节跳动出资约14亿美元并购Pico,后者将并入字节跳动的VR相关业务,整合内容资源和技术能力并在产品研发和开发者生态上加大投入。
另外,还有诸多公司在“元宇宙”加大布局:华为在AR/VR领域的技术突破加速实现沉浸式体验,为VR内容开发者提供了平台HUAWEI VR;HTC推出虚拟偶像Vee融入现实生活;英伟达尝试建立一个工业级的“元宇宙”……
当前“元宇宙”的主要项目从电影拓展到在线视频游戏,正在创造喜人的价值。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上市首日市值就近400亿美元,较一年前估值增长了10倍;同属游戏制作团队的EpicGames也表示将致力于“元宇宙”业务的发展,并据此轻松融资10亿美元。
商业化效果具有较强不确定性
每一轮热炒都缺乏实际的场景,但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又特别希望通过创造新名词来标榜自己与旧世界的完全割裂。
红土创新新兴产业混合基金经理石炯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3.0时代,全球科技巨头均加大力度重金布局,这是一个中长期的互联网产业趋势,具备中长期真实的投资机会,只是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产业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东西尚未成熟。
“短期是主题炒作,长期是未来趋势。”石炯表示,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技术进步,虚拟世界、虚拟内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技术在不断地推动信息交流的效率,以此产生了通讯、现代交通、互联网等产业革命,将人类整体从信息层面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而“元宇宙”就是完全数字化的终极愿景。
“通往‘元宇宙’的门票可能五花八门,但去往‘元宇宙’的意愿和冲动首先要来自内容,而不是介质。事实上,‘元宇宙’是可以跨介质的,无论你从什么终端上登陆,也无论你是AR/VR/MR还是只是简单的二维,都可以进入‘元宇宙’。”易凯资本CEO王冉在文章中分析道。“但前提是,‘元宇宙’里要有吸引你留下来的东西。”
那么,“元宇宙”究竟何时落地?王冉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机构、一个政府可以独立建立起一个“元宇宙”,“元宇宙”的形成是自然而然、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也许会有很多个催化剂事件,但没有任何一个事件可以独立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
目前,业内观点认为,“元宇宙”的落地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技术条件仍是现阶段步入“元宇宙”所需要突破的门槛,未来在通讯和算力、交互方式、内容生产等领域的突破,将陆续拉近与“元宇宙”时代的距离。“在通往‘元宇宙’终极图景的路上,会有很多层出不穷的商业化探索和尝试,受当时技术进展的约束,‘元宇宙’初期雏形产品往往争议较大,商业化效果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中信证券称。
对于投资价值,中信证券则在研报中提到:“当前时间点,我们很难给出‘元宇宙’的短期受益投资标的,但中长期,我们看好由此带来的相关领域投资机会。如英伟达、Epic、Unity、特斯拉、腾讯、字节跳动、米哈游、Facebook、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Roblox、百度、小米等公司。同时,在一级市场上,还有更多年轻公司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和尝试,这些公司亦可能在未来登陆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